Category: 報導-簡介

報導-簡介 希望工程

2007 赴貴州希望工程 參訪記要

撰稿人:秘書長 唐崇義 10月31日2007年 美國康德基金會 參訪人員: 創辦人:王立薇女士, 執行長:王立禮博士, 秘書長:唐崇義女士, 董事長:耿興民先生, 董事:王立統先生, 董事:耿廣明先生。 1. 安順市 入光希望學校 2007年10月16日,美國康德基金會創辦人王立薇女士,偕董事長耿興民先生、董事王立統、耿廣明及執行長王立禮、秘書長唐崇義等一行6人,由深圳市搭乘深圳航空班機,於上午11:30分抵達貴州省省會貴陽市。隨後大夥即登上21人座小巴,沿高速公路直奔安順市,餐後隨即參訪座落在安順市九屯區打紙村的入光希望小學。 入光希望小學目前已改稱“入光希望學校”,現係以中學生就讀為主,計劃容納15班,目前仍有4班學生在外租用民間房舍就讀,入光希望學校基本上已具備初級中學規模,除美國康德基金會前所捐建的一棟4層樓的教學樓外,校方並已另建妥學生宿舍一棟,目前正在興建另一幢綜合大樓,待該大樓建成後,全校預計將來共可招收2000名中學生。 而原有之小學生500餘人,卻仍又回到原校舊址上課,5個小朋友們擠在原本2人用的課桌凳裏,每間教室中都塞進80~100名小學生上課,使遠道來訪、身為希望小學捐方的我們,心頭當然非常錯愕與費解,小學部分舊址現場之情況,看來實在令人心酸,在聽取完地方領導報告及參觀中、小學兩種對比鮮明的新舊校舍後,我們即刻返回貴陽市,入住麗豪酒店時已是下午6點半了。 稍事梳洗後,美國康德基金會一行6人,下樓參加貴州省蒙啟良副省長在酒店二樓所設的歡迎晚宴,席前由美國康德基金會執行長王立禮博士,向蒙啟良副省長匯報有關美國康德基金會,在貴州省歷年來捐助學校、學生等相關之重要事蹟,餐會期間雙方交流頻繁,可謂賓主盡歡,晚宴於晚間10時左右結束。 2. 大方縣 大山康德希望小學 10月17日早上7:30分,一行6人乘小巴由貴陽市起程前往大方縣,一路上細雨霏霏,沿路附近山上的梯田已秋收了。一紮紮的稻草束佇立在梯田上,又是另一番蒼黃的田園秋收景緻。 歷時3小時車程後,抵達了大方縣城,大家再分別換乘大方縣準備的4輛吉普車上山,從此道路變為碎石泥土山路,一路巔簸上山,泥漿四濺,各個吉甫車全都成了泥車一台。經過了3個多小時的山路繞行,終於在下午1時許抵達大山鄉政府,一行人在鄉政府食堂簡單用餐後,隨即在下午2點多鐘,抵達大山鄉解放村的“大山康德希望小學”。 學生200餘人早在泥濘的大門口外,冒著紛飛的細雨列隊歡迎,車隊一行在歡迎人羣隊伍前停妥後,我們一行人也踩著泥濘路,一腳高、一腳低的走過長長的隊伍,進入學校。大山康德希望小學只有1-5年級、共計230名學生上課,6年級學生則需去鄉裡中心小學上課。 學校老師的編制是6名,但至今全校只有4名教師到課,其中3名還是代課老師,由於客觀條件太差,可看出學校目前師資明顯不足,教室的課桌椅也都是破舊不堪、勉強使用。康德基金會董事長當下承諾捐贈150套課桌椅給大山康德希望小學,每套價格約100元,共計15,000元。 大山鄉領導另提及大山鄉偏遠的新壩村,尚有200餘名學生目前還是在租用的民房上課,也急需一所希望小學,康德基金會董事長當場允諾將為新壩村新捐建一所希望小學,並將其列入2008年度康德基金會的希望工程捐助計劃預算之內。 康德基金會創辦人一行也特別訪視了附近二家貧苦農家,與村民們閒話家常,了解民眾平日生活情況,並當場致贈該兩戶人家各200元紅包,改善一下孩子的飲食營養。 下午4時許,大夥再度登上吉甫車,前往大方縣百納社區的另一所“大元康德希望小學”舊址參訪。 3. 大方縣 大元康德希望小學 由於我們抵達百納社區時已是下午6時許,天已近黑了,我們一路摸著黑,走著田埂小路到達舊校,部份學生仍留在原學校歡迎我們,舊教室沒有裝置燈具設備,是點著蠟燭來照明,我們就在昏暗閃爍的燭光搖影中,與地方領導和學生們在田地中央的校園空地交流一番,這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所沒有圍牆的農村小學吧! 在感慨萬千和依依不捨的心情下,黑沉夜幕中,我們踩在泥濘難行的田埂上,各人摸黑尋找原來搭乘的吉普車,終於辭別了熱情的師生們,隨即登上歸途,經2個小時的山路急駛,總算在晚間9時回到大方縣城區。…Continue reading2007 赴貴州希望工程 參訪記要

報導-簡介 希望工程

2005 貴州湖南希望工程參訪錄

參訪日期:2005年9月5~12日 紀錄:唐崇義 2005-09-28 (一) 貴州 2005年9月5日,美國康德基金會一行5人開始參訪貴州希望工程,9月5日至8日,4天之內我們參訪了貴州、黔東南和黔東的康達、龍華、靜貞、康德等4所希望小學。每天平均要坐8個小時以上的車程,沿河路況尚好時,九拐十八彎彎得你頭暈腦漲、膽颤心驚;盤山路況不好時,巔來晃去,晃得你七荤八素、渾身是沙。 但是唯一相同的是窗外美麗的梯田,順著梯田往上看,你可以看到站在群山頂端的學校,巍然佇立;順著梯田往遠看,你可以看見群山之中最好的一棟建築,睥睨全村,那就是代表村民未來遠景希望的象徵—希望小學。 在這裡生活的少數民族,大部分仍穿著傳統服飾,梳著傳統的髮髻,未曾剪過的長髮,用一隻梳子高高的盤立在頭頂上。人們提著裝豬仔的竹簍,背著裝青菜雜糧的竹籃在趕市集,這一幕幕就像是電影場景般的覺得有些不真實,但卻是他們真真實實的生活現況。在21世紀的今天,對這種生活,你要改善還是要保留?不禁令人迷惑! 每當一所新的希望小學建成時,政府會把附近村子原來的幾所村辦小學的學生,集中合併到希望小學來上課。住的較遠的孩子就安排住在學校,自己帶了爐子、每周回家帶米、土豆(馬鈴薯),早上起來煮一鍋飯配一鍋土豆,就可吃上一天。讀書對他們是這麼的艱難!反觀都市和平地的孩子上下學,卻又是如此的輕鬆自然,真令人不勝唏噓啊! (二) 湖南 9月10~12三天,康德基金會二人在湖南省的湘西自治州,繼續此行希望工程的參訪工作,9月10日在鳳凰縣會見了康德基金會捐助的初二苗族女生龍元英,當天下午轉赴張家界市。 9月11日和12日,我們由張家界市出發,分別拜訪永順縣廣宜希望小學和桑植縣的志敏希望小學。湖南湘西一帶,一般省道、縣道都比貴州明顯好得很多,但山區山路的路況則更差了,一路上山都是Off Road,每天回來後,晚上躺在床上就起不來了。 湖南省是魚米之鄉,湘西自治州是湖南最貧困的地區,但湖南並非全境是山,還有平原、河、湖等廣大的富饒之地,這與全境為山、擺脫不了大山限制的貴州並不相同。故湖南人在反思一個問題:明明可以到平地或都市工作生存,為何要死守大山?這些窮山老林根本沒有經濟生產的價值,住在山裡的人不過是勉強養活自己而已(甚至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政府花幾百萬、幾千萬去修這麼一條毫無意義的山路,不如設法用教育的方法提昇山區人民的能力和素質,使他們有能力走出大山,否則任由人民隨意到山裡濫墾濫伐,還要在後面跟著修路、搞水土保持,這應該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因此湖南省青少年基金會從2004年起,對湖南省希望工程就有新的做法,原則上他們要使大山的孩子走出來,一個人出來以後,可以帶動全家走出大山;所以目前深山的村辦學校,已改為只教一至二年級學生(廣宜小學一到四年級學生只有70餘人,志敏小學全校一至二年級包括學前班,更只剩下16個學生,1個教師,堪稱全球最小的小學),三年級以上要學英文、美術、電腦等專業課程,學生必須下山集中到鎮中心小學讀書(以逼使山區村民為子女教育出山,最後達到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環境保育的目的)。 目前湖南省的教育目標是:<九加二>,就是九年義務教育後再教二年的職業教育課來培訓專長,目標是畢業後學生都能找到一份每月人民幣1,000元以上的工作,而非只靠原始勞工力去打工。所以現階段湖南省青基會希望工程推行的重點,不是鼓勵捐方到湖南的深山老林中捐建一所新學校,而是希望把外界的愛心資源,集中放在鎮中心小學的教學樓、宿舍、食堂或電腦、師資等軟體設備上,這比貴州只能困守山區求存的條件好多了,當然湖南的教育理念畢竟還是比貴州先進了一大步。 我們與湖南省青基少年基金會白波副秘書長,在推動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上相談甚歡,已請其完整地提供湖南省青少年基金會的一些具體計劃和作法,希望2006年時,美國康德基金會能為湖南省的教育工作,提供更為務實和有效的貢獻。

報導-簡介 希望工程

2003-9-貴州希望工程參訪報告

美國康德基金會 2003年度 貴州省希望工程參訪報告 – 貴州記行 參訪日期:2003年 9月15日~9月18日 參訪人員: 王立禮 (Lee Wang),唐崇義,李瑛琪 (Angela),吳素幸 (Sucin),劉小蓉 (Jane) 記錄: 劉小蓉(Jane) 09/20/2003 康德基金會贊助貴州省希望工程建設已有4年時間,康達公司上下極為熱心,每年均擇期往訪,此次在王總帶領下,率 Angela,Jane,Sucin 及王太太四人,前往貴州省康德基金會2002年及2003年捐助的三所希望小學實地訪查。此行計劃參訪的希望小學名稱: 9月 15日: 亮山希望小學 (貴州省銅仁市) 9月 16日: 炫星希望小學 (貴州省石阡縣) 9月 17日:…Continue reading2003-9-貴州希望工程參訪報告

報導-簡介 希望工程

2005-09 參訪貴州希望工程 行程表

美國康德基金會 赴貴州參訪希望工程 行程表 修正日期:2005年9月20日 日 期 時 間 行 程 活動內容 住宿 第一天 09:20-11:20 深圳—貴陽 ZH9895航班09:20起飛(深圳機場B樓), 丹寨 09/05 11:20到達貴陽機場 交通賓館 (星期一) 12:00-13:00 鄧秘書長設宴,被助女大學生李玲玲出席午宴 13:00-16:00 貴陽—丹寨 乘汽車 16:30-17:40 與丹寨縣領導(肖書記、張副縣長、馬局長)及受助小學生2名代表座談,會後晚宴 第二天 07:30-09:30…Continue reading2005-09 參訪貴州希望工程 行程表

報導-簡介 希望工程

2001-06-貴州行報告 Ava

撰寫人:AVA 2001/6/14 (一) 貴州,每每人們提起,便總是兩個字總結:真窮! 窮,則思變,而教育,便是改善生活,提昇人們素質,擺脫貧困的最佳方法,可是貴州因為經濟基礎太薄弱,教育資金十分的不樂觀,許多較偏遠地區因沒有教育資金組建或翻修校舍,致使許多危舊校舍已是破爛不堪,危在旦夕,甚至許多村寨根本沒有學校。因為貧困,目前仍有成千上萬的適齡兒童,只能在校外徘徊或中途輟學,哪怕是破爛不堪的學校,也成了他們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 自1990年貴州省實施了“希望工程”以來,已得到不少海內外社會各界援助,而JIMWAY至目前已捐建了三所希望小學,分別是六枝特區平寨鎮的興民希望小學、紫雲縣火花鄉的繼文希望小學、以及施秉縣的仲華希望小學,而JIMWAY公司內部部份人員也是慷慨解囊,奉獻愛心,也分別捐助了53位貴州失學小朋友(其中有7位小朋友受助於HD客人),使他們重返校園。 (二) 貴州行之目的 為了確保所捐出的款一分一毫皆用在希望工程建設事宜上,並考慮JAMES可能在7月份要去貴州訪查,王總決定先親赴貴州勘察,公司同行的有AVA、SUCIN、ANGELA三人(王太太亦隨行),但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決定只走訪六枝特區平寨鎮的興民希望小學及紫雲縣火花鄉的繼文希望小學,我們隨行還攜帶了給這兩所小學的學生的小禮物。 6月10日上午11點30分,飛機抵達貴州省府貴陽,六枝特區委員會六枝特區希望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書記陳松熱情接待了我們,並由六枝特區派出專車將我們由貴陽接往六枝。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正是貴州氣候、環境的寫照,在我們抵達貴州之前,貴州己持續了好幾天的陣雨天,陳保國先生在我們前往之前特意查問了貴州氣象台,氣象台的回答是接下來幾天均以陣雨為主,可是當我們抵達時,已是雨過天晴,陪同我們的人員均表示這是貴人行善天也助。前往六枝特區的路上,我們沿途在觀賞貴州風光的同時,不繼思考其盛衰的因由。經瞭解,貴州之窮,除了天氣壞,土壤貧瘠外,交通設施的不足也是主因。 經過三個小時的車程,到達六枝特區時,已是傍晚時分,由六枝特區副區長鄭學群及陳松書記等人陪同我們共進晚餐,飯席上,鄭副區長等人在對我們的捐助表示了感謝外,同時也向我們介紹了當地青基會之工作和成績,以及當地教育事業目前面對的種種因難。飯後我們被安頓在該區迎賓館,據稱這是該區最好的賓館,但實際這只是六枝特區礦職工招待所(條件設施均較差,標準房每夜RMB100)。 (三) 興民小學概況 第二天約九點鐘,我們要前往平寨鎮東風村的興民希望小學。由於要翻山越嶺,道路崎嶇不平,政府讓我們改坐當地越野車—北京吉普和旅行車(共兩輛)。從平寨鎮所走的路,還算平坦,走出鎮后,車便開始顛簸,繼而上山的更是崎嶇險阻的石頭路,遇到較危險或由於路面太陡車子無法載著我們爬行時,我們只好下車攀走,而有的路段必需要人”幫忙”才能通過,王總主動參加了推車的行列(我們女生則因天生力氣太弱而被排除在外),路面上因之前下雨積下的泥水毫不留情濺到他們身上,但最終車子還是被“抬”過險阻地帶,然後載著我們繼續向前攀行。 一路上放眼望去,盡收眼底的全是石頭,平寨鎮乃至整個六枝,所有的山因土質少,很少綠色植物,而有的山幾乎就是光禿禿的石頭山,甚至許多村民的田地也被石頭佔了部份面積,村民們只好充分利用所有土質,只要有土的地方,哪怕是石頭縫里均種上了莊稼。 終於,車子攀到了山頂,下了車,放眼望去,山連著山,川連著川,重重疊疊,美不勝收,真可謂是山清水秀。 可在當地居民眼中,這所謂的清山秀水,實際卻是窮山惡水,接下來開始下山的路,是人走出來的窄行小道,已不再能擺下車子,我們只好棄車徒行。沿途上,我們看到了一條剛開出的新路,周書記告訴我們,那是村民們為了將建校材料運下山而特意幵出的路。 到了興民小學校址,興民小學計劃為三層樓,共七間教室,分別安排1~6年級以及學前班。校舍面積約佔560平方米,地勢較高,環境優美,學校倚靠著一座高山,而前面是一座筆架山,當地人覺得山名吉祥而對此學校寄予厚望,希望從這所學校培養出人才。 學校周邊村寨如東風村、嘎細村、校面村、以及附近的新堯鄉的一個村寨的小朋友均到這兒就讀。由於交通不方便,建校的進度較慢(且今天停電而無法施工),目前只完成了第一層。這里因為石頭多,也給建校帶來了方便,村民們就地取材,將山上現有的石頭用碎石機碾碎后直接制成石磚,如此可將購買磚頭的錢挪用到別處。 在興民小學,我們看到了此校的王校長,王校長因為小時候撿煤渣時,不幸被火車輾斷了右腿(從高位輾斷),但校長就憑著一條腿,早已走遍了這兒的山山水水。平寨鎮周書記及陳伀告訴我們,每一次鎮上開大小會,校長均拄著拐杖提前到會,無論刮風或下雨,從不遲到一分鐘,他憑的實際是他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從他身上,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接著我們到了東風村原來的舊學校,尚未走近學校,已見兩排小朋友,領掛經領巾,夾道鼓掌”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感謝感謝,衷心感謝”,感覺自己像個大人物般地,走近小朋友,但見那些衣不蔽體的小朋友們那真摯的笑容里,似乎還在傾訴著悲情,卻讓人感到戚然。 走近舊學校的辦公室,辦公室非常簡陋,只有幾張破舊的課桌和幾張方木凳,牆上掛著幾個陳舊的簡單的教具,村長書記幹部也一同到了學校,辦公室頓時間被擠得有些水泄不通,由於凳子太少,有的人只好坐到了課桌上。我們簡單地開了個坐談會,會議中我們了解到,這所學校有六位教師,其中兩位是當地人,而另外四位則是外地分配至此的(貴州省其他縣人),學校一直施行國語教育,會議中我們還了解到,目前新建學校資金尚欠缺,教學配套設施較難達到,王總瞭解了各方面事宜後,當即表示屇時會提供150套課桌椅(每套計人民幣90元,共計人民幣13,500。00元)。 平寨鎮周書記也隨之拍板,屇時衛生設施方面的資金由鎮政府想法解決,村書記表示學校活動場所的地面平整由村裡負責。 會議結東後,我們仔細參觀了舊學校的每間教室,這所學校早已破舊不堪,門早已不存在,難以避風擋雨,且因為地勢低,每逢下雨,學校便隨時會被水浸。教室內三人一個桌子,由於沒有燈,教室光線很暗,小朋友蹲坐著趴在”桌子”上上課,都只為了多學幾個字,多懂些文化,為自己、為家人日后多掙一片藍天。見到我們參觀教室,正在上課的孩子均起立向我們致敬,而有的孩子不願站直,彎著身子,因為他們衣不蔽體,不好意思向我們展露。 終於,帶著無限的感慨,我們要告別這兒的學校與老師了,村書記、校長及村幹部都執意要送我們,而有的教師因上課無法相送,臨別時,我們看見,有位女教師已在落淚,那是被感動的淚花。 返回平寨鎮,在一家普通餐館吃了午飯,我們便又匆匆上路,下午就近游覽天星橋及黃果樹大瀑布,天星橋的景色別有洞天,非常怡人,而黃果樹瀑布之氣勢更是無比壯觀。黃果樹瀑布寬81米,高68米,瀑布入水處水深28米。由於正逢雨季,水流量非常大,更是讓我們瞭解”了“飛流直下三千尺”之磅礡氣勢,讓人流連忘返。因需兼程趕路,整個黃果樹瀑佈我們只花了40分鐘就欣賞完畢(包括上下山時間)。 (四) 繼文小學概況 紫雲縣派出的車子早已等在了黃果樹賓館,同來的有紫雲縣縣委副書記—郭順詳,以及一位村幹部。在黃果樹賓館,六枝特區與紫雲縣將我們作了”交接”,告別了陳松書記及平寨鎮領導,我們便向紫雲縣出發。…Continue reading2001-06-貴州行報告 Ava

報導-簡介 希望工程

貴州希望工程-勘查之行

勘察時間:2001年 6月10日~6月13日 JIMWAY 參與人員:LEE/ANGELA/AVA/SUCIN 紀錄:SUCIN WU 2001/6/14 目前JIMWAY GROUP 各成員及客戶HD的三位BUYER在貴州省內資助希望工程中、小學生就學的有貴陽市、丹寨縣及息烽縣三縣市,另JAMES/IRENE捐助了三個希望小學,分別是六枝特區平寨鎮東風村的“興民希望小學”、紫雲縣火花鄉懂桑村的“繼文希望小學”及施秉縣的“仲華希望小學”。限於時間因素,此行只走訪了最近資助希望工程的息烽縣 及兩個希望小學,分別是興民希望小學及繼文希望小學。 六枝特區興民小學 2001/6/9(日)上午搭乘深圳航空由深圳飛往貴陽機場,中午抵達後,由貴州省希望工程捐助中心的秘書長楊再春先生及六枝特區希望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書記陳松先生來接機,由陳書記專車接我們至六枝特區考察興民希望小學。從貴陽機場至六枝特區約3小時的車程(一般速度可在2.5小時即達)。一路上介紹了有關貴州省各希望小學師資待遇的資料如下: 城鎮教師月薪:約RMB400-500左右(可再加津貼、獎金及超課時數等) 鄉村教師月薪:實習教師 約RMB100左右,初級教師 約RMB200-300左右,中級教師 約RMB400-500左右,高級教師 約RMB500左右。目前貴州省鄉村教師一個月月薪約200-300元左右 (吃住均由教師自行解決,多為當地教師) 經費是由教育部的財政撥款下來給縣政府,再由縣政府分配下來,其分配順序為老幹部、教師、公安、機關幹部,所以教師一般尚可以如期領到薪水。 抵達六枝特區後,由六枝特區的副區長鄭學群女士等人接待我們至特區辦公室,稍將六枝特區的情形跟我們簡介了一番。六枝原是一個產煤礦的工業區,採煤產業落沒後,現以農耕來維持生計。1992年時,六枝特區有約1萬名的失學兒童,歷經了9年的努力,目前六枝特區尚有5千名的失學兒童。 6月10日星期一上午8點,由特區平寨鎮辦公室換搭吉普車及旅行車各一部,前往平寨鎮山上的東風村興民希望小學。由特區陳書記、團委書記、平寨鎮委書記、東風村委書記及東風村村長陪同上山。 一路上全是坎坷的石頭路,一路顛顛簸簸的往上爬,即使是吉普車,仍免不了車子打滑的命運,有時需下車步行兼推車,過程十分驚險,山上風景雖然優美,但此時卻沒人有心欣賞,心裡滿是疑問,好天氣路都如此難走,那麼長期天氣不好的此地(天無三日晴),路是多麼坎坷啊!山區的孩子是如何的用兩隻腳走呢? 歷經一小時的心驚膽跳的車程後,車子終於到達無法再前進的區域,接下來我們就得和山裡的孩子一般,靠兩隻腿步行了。 約20分鐘山路後,抵達了東風村興民希望小學的新建校舍所在,新校地佔地2000㎡,校舍佔約560㎡,共建7間教室(1-6年級各一班加學前班一班)未來容納學生約300人,學區含東風村及新窯鄉嘎細村,目前已建了校舍的一層樓,計劃於2001/8/25全部完工,趕在9/1前開學使用,工人們(其實就是村民們)一磚一瓦全是自己製作成的。 在此我們見到了王校長,沒想到王校長只有一隻腿,瞧他柱著拐杖親自監工,親力親為,這裡跑來那裡跑去的,比我們還靈活呢!看了實在令人動容。王校長是在小學時至煤礦場撿煤,不幸被煤礦車碾過腿,從此就失去了一條腿,但他仍努力向上,爭取就學,再回到家鄉執教,教育下一代,在山區已任教10餘年。 看完了興民希望小學新建校舍後,就轉往了東風村現有的舊學校參觀。經過一片寨子區後,在一處低窪地瞧見了兩排羞澀的孩子在等待我們的到來,驚奇的是,王校長也已在隊伍中了,山路難行哪!看到孩子,他們興奮我們也很高興,但一看到舊校舍,我們只有傷心。 七間小小教室(1-6年級各一班及一間教師休息室)有6個班級,6位教師(含王校長),197個孩子,一班3、40個孩子擠在教室3人一排的長板條上上課,一個挨著一個。令我們更訝異的是:教室沒電燈。書記說:這舊學校只能遮雨,沒法避風,大雨來時,必定淹水。終於知道全村村民為何如此感謝外界資助希望小學了,我們在狹窄的教師休息室作了簡單的溝通匯報: 新校舍是由農田保護區改為教育用地,面對著“筆架山”,意味著下一代可出良材。…Continue reading貴州希望工程-勘查之行

報導-簡介 希望工程

2005-09 貴州行-崎嶇山路獻愛心

—— 2005年貴州希望工程1400公里山區之行 紀實錄 列印-下載 參訪人員: 美國康德基金會 執行長 王立禮 先生 美國康德基金會 秘書長 唐崇義 女士 美國康德基金會 執行副總 李瑛琪 小姐 美國康德基金會 執行秘書 吳素幸 小姐 美國康德基金會 執行副主任 潘 波 小姐 參訪時間: 2005年9月5日 至 9月8日…Continue reading2005-09 貴州行-崎嶇山路獻愛心

報導-簡介

兩位美籍華人的拳拳中國心

~ 深圳台商耿興民、王立薇夫婦5年捐資450萬建19所希望小學 文∕羅小瑩 2004年5月 在深圳寶安區龍華鎮,有個台商廠廣明電器(深圳)有限公司,專門生産燈具外銷。“廣明”,取“爲廣大人民帶來光明” 之意。有一天,從遠道來了一隊客人,帶著錦旗走進了龍華鎮政府會議室的大門。他們是貴州省丹寨縣希望工程回訪團,特地來到龍華向龍華商會回訪。 這時,人們才知道這裏有個把爲中國希望工程捐贈當作事業來做的康德基金會,而廣明電器(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耿興民及妻子王立薇夫婦便是康德基金會的創辦人。至此,耿興民、王立薇夫婦慷慨助人的善舉方爲人知: 原來,從1999年開始,耿興民、王立薇夫婦每年在貴州等貧困地區捐建3所希望學校、救助失學兒童500名。到目前爲止,耿興民夫婦已先後在貴州、湖南、黑龍江等地捐建了19所希望小學,貧困地區學生在耿氏夫婦的捐助下,貴州、廣東、浙江、湖南、河南、陝西還有遠至黑龍江等地的1874名失學學生已全部返校。 我們喜歡“希望”這兩個字,希望是真正的人性之光,人只要有了希望,就會有美好的將來! 我們如約來到廣明公司康德基金會,基金會的亞洲區代表執行總監王立禮先生以一句歡迎辭結束了寒暄語,第二句便隨著手勢直入正題:“請看螢幕“。這種務實講求實效的作風立即令我們肅然起敬。在螢幕上,我們看到了康德基金會歷年來建校助學的所有資料:一所所受到捐建的學校,一行行捐助人及受捐人的名單,還有一份份考察報告、圖片和結對卡的資料。所有的資助人,都可以在卡上知道自己捐助對象的情況,同樣的,所有的受捐者,也都可以知道誰在幫助自己。 在螢幕上,我們看到一張畫有特殊標誌的中國地圖,上面佈滿了紅綠色的符號。特別是在貴州省境內,紅、綠色符號更密集,幾乎覆蓋了貴州全省。王總介紹說,標著綠色長方形符號的地方,就是耿興民夫婦捐建的希望小學所在地和校名,標著紅色圓形符號的,則是被救助失學學生的家鄉和人數。 我們還看到一位貴州從江縣烏扭小學三年級學生寫給他的捐助人韓建華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韓叔叔,我還有一個小小的要求,我多麽想見你一面,好知道關心幫助我的人的樣子……你能寄一張照片來給我嗎?因爲你就是我的親人……,一封封從邊遠貧困山區寄來的這樣的信,還有好幾百封,小朋友們稚氣拙樸而又滾燙的語言,令我們所有在場的人都震撼不已。 更爲感人的是,每一封來信,只要是寄到基金會,現在都能做到每信必覆。王總介紹說,目前基金會連兼職在內有4位工作人員在工作,工作量可想而知。王總說:“我們是將捐助希望工程當作一項事業來做的”。 記者在康德基金會一篇貴州考察報告中找到了這句話的注解:“……這所學校早已破舊不堪,門早已不存在,難以避風擋雨,且因爲地勢低,每逢下雨,學校便隨時會被水浸。教室內3人一個桌子,由於沒有燈,教室光線很暗,小朋友或蹲坐著或趴在‘桌子’上上課。讓我們動容的是,見到我們,正在上課的孩子均起立向我們致敬,他們都非常認真地站著,一動不動地望著我們,眼睛裏,寫滿了企盼,寫滿了希望。但有的孩子卻不願站直,彎著身子,因爲他們衣不蔽體,不好意思向我們展露……” 王總說: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做好,因爲我們在做著一件真正助人的事。我們對受助地區只有一個要求,就是:我們不做錦上添花的事情,我們只要雪中送炭,我們的捐贈要送到最困難的地方,希望小學要建在最需要的偏遠山區”。 在另一份到貴州考察希望小學建設情況的報告中,記者看到這樣的描述:“去平寨鎮興民希望小學,一路上全是坎坷的石頭路,車一路顛顛簸簸地往上爬,我們特地乘的是吉普車,仍免不了時常打滑,有時還需戰戰兢兢下車步行兼推車,過程十分驚險。最後連車路也沒有了,餘下的路就只好步行了。好天氣路尚且如此難走,那麽長期天氣不好的此地(天無三日晴),山區的孩子是如何的用兩隻腳走的呢?……” 2003年新學年開學前,基金會瞭解到各地希望小學的孩子沒有課外書籍閱讀的情況後,耿氏夫婦拿出10萬元錢,精選了一批圖書分送到各學校,每套書125部、 178冊,一共送出36套. 最爲感人的是,基金會怕這些學校拿到書後,只做收藏而不給學生借閱,還特地動員了20多名員工,給每本書編號,並在每本書底頁浮貼一張製作好的借書條,讓學校清楚地知道這批書是專供學生借閱的。 王總說,我們的兩位董事長常常這樣告訴我們: “我們喜歡 ‘希望’ 這兩個字,希望是真正的人性之光,人只要有了希望,就會有美好的將來。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我們給小朋友們一點蠟燭之光,就能點燃他們心中的太陽。我們能在他們心中播種下光明的種子,讓他們的人生有愛,將來他們就能成爲有用之材”。 兩位美籍華人,用他們的愛畫出拳拳中國心 耿興民夫婦和他的一雙兒女都是美籍華人。耿先生出生在臺灣一個軍人家庭,1973年從臺灣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帶著向親友湊借的學費到美國留學,一邊讀書一邊打工還債,獲得辛辛那提大學的經濟學碩士學位,又繼續在史丹福大學讀了企業管理碩士。 畢業後經多年的慘澹經營,在美國成立了 Jimway 公司,專營家用燈飾的進口和批發。 1991年,耿氏夫婦選擇到深圳龍華鎮,創辦了廣明電器(深圳)有限公司,專門生産家用燈飾外銷美國。公司一天天壯大發展,事業越做越大了,他們一直在想,怎樣才能更好地回報社會呢?賺了美國人的錢,就拿來做中國的善事吧,但又不知該如何開始。想起有一次在上海,他們第一次聽到了“希望工程”這個名詞,這位名叫潘建平的上海朋友,說起了他正在出錢資助貧困山區的失學兒童上學的事。當時也沒有太在意,捐點錢做點善事,每個人都輕易做得到。但沒想到兩年時間過去了,潘建平還在欣喜地說著同一件事情,也還在做著。他們就感覺到,一個人能長久地做著一件善事,這個人很令人欽佩,這件事也一定不簡單。 他們開始瞭解希望工程,並爲中國有那麽多奉獻愛心的人感動。他們也才瞭解到,中國還有許多貧困失學兒童需要救助。於是,他們選擇了希望工程作爲播灑愛心的視窗。1999年開始,耿先生夫婦開始與全國多家捐助機構建立聯繫,當年便在廣東境內捐助了平遠、海豐、汕尾等地的8名特困生,每人給予了2000元的資助;浙江永嘉幾個考上中學的特困生,因無錢交學費而面臨失學的消息傳到耿氏夫婦的耳中後,夫婦倆又爲這幾名特困生墊交了學費;河南鄭州大學昇達管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一位特困生無力繳納學費,耿氏夫婦又分3次寄給他10,300元………Continue reading兩位美籍華人的拳拳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