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美籍華人的拳拳中國心

深圳台商耿興民、王立薇夫婦5年捐資450萬建19所希望小學

文∕羅小瑩 2004年5月

在深圳寶安區龍華鎮,有個台商廠廣明電器(深圳)有限公司,專門生産燈具外銷。“廣明”,取“爲廣大人民帶來光明” 之意。有一天,從遠道來了一隊客人,帶著錦旗走進了龍華鎮政府會議室的大門。他們是貴州省丹寨縣希望工程回訪團,特地來到龍華向龍華商會回訪。

這時,人們才知道這裏有個把爲中國希望工程捐贈當作事業來做的康德基金會,而廣明電器(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耿興民及妻子王立薇夫婦便是康德基金會的創辦人。至此,耿興民、王立薇夫婦慷慨助人的善舉方爲人知:

原來,從1999年開始,耿興民、王立薇夫婦每年在貴州等貧困地區捐建3所希望學校、救助失學兒童500名。到目前爲止,耿興民夫婦已先後在貴州、湖南、黑龍江等地捐建了19所希望小學,貧困地區學生在耿氏夫婦的捐助下,貴州、廣東、浙江、湖南、河南、陝西還有遠至黑龍江等地的1874名失學學生已全部返校。

我們喜歡“希望”這兩個字,希望是真正的人性之光,人只要有了希望,就會有美好的將來!

我們如約來到廣明公司康德基金會,基金會的亞洲區代表執行總監王立禮先生以一句歡迎辭結束了寒暄語,第二句便隨著手勢直入正題:“請看螢幕“。這種務實講求實效的作風立即令我們肅然起敬。在螢幕上,我們看到了康德基金會歷年來建校助學的所有資料:一所所受到捐建的學校,一行行捐助人及受捐人的名單,還有一份份考察報告、圖片和結對卡的資料。所有的資助人,都可以在卡上知道自己捐助對象的情況,同樣的,所有的受捐者,也都可以知道誰在幫助自己。

在螢幕上,我們看到一張畫有特殊標誌的中國地圖,上面佈滿了紅綠色的符號。特別是在貴州省境內,紅、綠色符號更密集,幾乎覆蓋了貴州全省。王總介紹說,標著綠色長方形符號的地方,就是耿興民夫婦捐建的希望小學所在地和校名,標著紅色圓形符號的,則是被救助失學學生的家鄉和人數。

我們還看到一位貴州從江縣烏扭小學三年級學生寫給他的捐助人韓建華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韓叔叔,我還有一個小小的要求,我多麽想見你一面,好知道關心幫助我的人的樣子……你能寄一張照片來給我嗎?因爲你就是我的親人……,一封封從邊遠貧困山區寄來的這樣的信,還有好幾百封,小朋友們稚氣拙樸而又滾燙的語言,令我們所有在場的人都震撼不已。

更爲感人的是,每一封來信,只要是寄到基金會,現在都能做到每信必覆。王總介紹說,目前基金會連兼職在內有4位工作人員在工作,工作量可想而知。王總說:“我們是將捐助希望工程當作一項事業來做的”。

記者在康德基金會一篇貴州考察報告中找到了這句話的注解:“……這所學校早已破舊不堪,門早已不存在,難以避風擋雨,且因爲地勢低,每逢下雨,學校便隨時會被水浸。教室內3人一個桌子,由於沒有燈,教室光線很暗,小朋友或蹲坐著或趴在‘桌子’上上課。讓我們動容的是,見到我們,正在上課的孩子均起立向我們致敬,他們都非常認真地站著,一動不動地望著我們,眼睛裏,寫滿了企盼,寫滿了希望。但有的孩子卻不願站直,彎著身子,因爲他們衣不蔽體,不好意思向我們展露……”

王總說: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做好,因爲我們在做著一件真正助人的事。我們對受助地區只有一個要求,就是:我們不做錦上添花的事情,我們只要雪中送炭,我們的捐贈要送到最困難的地方,希望小學要建在最需要的偏遠山區”。

在另一份到貴州考察希望小學建設情況的報告中,記者看到這樣的描述:“去平寨鎮興民希望小學,一路上全是坎坷的石頭路,車一路顛顛簸簸地往上爬,我們特地乘的是吉普車,仍免不了時常打滑,有時還需戰戰兢兢下車步行兼推車,過程十分驚險。最後連車路也沒有了,餘下的路就只好步行了。好天氣路尚且如此難走,那麽長期天氣不好的此地(天無三日晴),山區的孩子是如何的用兩隻腳走的呢?……”

2003年新學年開學前,基金會瞭解到各地希望小學的孩子沒有課外書籍閱讀的情況後,耿氏夫婦拿出10萬元錢,精選了一批圖書分送到各學校,每套書125部、 178冊,一共送出36套. 最爲感人的是,基金會怕這些學校拿到書後,只做收藏而不給學生借閱,還特地動員了20多名員工,給每本書編號,並在每本書底頁浮貼一張製作好的借書條,讓學校清楚地知道這批書是專供學生借閱的。

王總說,我們的兩位董事長常常這樣告訴我們: “我們喜歡 ‘希望’ 這兩個字,希望是真正的人性之光,人只要有了希望,就會有美好的將來。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我們給小朋友們一點蠟燭之光,就能點燃他們心中的太陽。我們能在他們心中播種下光明的種子,讓他們的人生有愛,將來他們就能成爲有用之材”。

兩位美籍華人,用他們的愛畫出拳拳中國心

耿興民夫婦和他的一雙兒女都是美籍華人。耿先生出生在臺灣一個軍人家庭,1973年從臺灣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帶著向親友湊借的學費到美國留學,一邊讀書一邊打工還債,獲得辛辛那提大學的經濟學碩士學位,又繼續在史丹福大學讀了企業管理碩士。 畢業後經多年的慘澹經營,在美國成立了 Jimway 公司,專營家用燈飾的進口和批發。

1991年,耿氏夫婦選擇到深圳龍華鎮,創辦了廣明電器(深圳)有限公司,專門生産家用燈飾外銷美國。公司一天天壯大發展,事業越做越大了,他們一直在想,怎樣才能更好地回報社會呢?賺了美國人的錢,就拿來做中國的善事吧,但又不知該如何開始。想起有一次在上海,他們第一次聽到了“希望工程”這個名詞,這位名叫潘建平的上海朋友,說起了他正在出錢資助貧困山區的失學兒童上學的事。當時也沒有太在意,捐點錢做點善事,每個人都輕易做得到。但沒想到兩年時間過去了,潘建平還在欣喜地說著同一件事情,也還在做著。他們就感覺到,一個人能長久地做著一件善事,這個人很令人欽佩,這件事也一定不簡單。

他們開始瞭解希望工程,並爲中國有那麽多奉獻愛心的人感動。他們也才瞭解到,中國還有許多貧困失學兒童需要救助。於是,他們選擇了希望工程作爲播灑愛心的視窗。1999年開始,耿先生夫婦開始與全國多家捐助機構建立聯繫,當年便在廣東境內捐助了平遠、海豐、汕尾等地的8名特困生,每人給予了2000元的資助;浙江永嘉幾個考上中學的特困生,因無錢交學費而面臨失學的消息傳到耿氏夫婦的耳中後,夫婦倆又爲這幾名特困生墊交了學費;河南鄭州大學昇達管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一位特困生無力繳納學費,耿氏夫婦又分3次寄給他10,300元……

但他們覺得這樣零零星星的捐助還不夠,爲此他們制定了一個捐助計劃:每年至少爲貧困地區捐建3所希望小學,另救助500名失學兒童。但如何才能使捐助資金能夠保證用到救助專案中和救助人手中呢?

2001年9月,耿氏夫婦在美國註冊成立了康德基金會,王立薇任董事長。王立薇女士畢業於臺灣政治大學外交系,先修了臺灣大學政治學的碩士,又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了公共行政的碩士學位。 耿氏夫婦兩人均爲雙科碩士,且爲哈佛、 史丹福等名校畢業,學人從商殊屬難得。 她希望通過康德基金會向更多的失學兒童表達愛心,提供資助。

由於耿氏夫婦在國內外忙於打理生意,抽不出更多的時間來對各地捐建的學校一一進行考察,於是委任王立禮先生做康德基金會亞洲區代表全權代理。王立禮根據各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推薦的專案逐一論證,每年年末做出次年捐建學校的詳細報告來。到目前爲止,康德基金會已在貴州銅仁、紫雲、息烽、貴定、丹寨等13個地方捐建了16所希望小學,在湖南桑植、 永順等地捐建2所希望小學,在黑龍江齊齊哈爾捐建了1所希望小學。 (附註:到了2013年底,美國康德基金會已經捐贈了53所希望學校。)

對其所捐助的第1所貴州省施秉縣仲華希望小學,耿氏夫婦還爲12名聘任教師設立了助教獎,有作爲的老師每人每年平均可得到1200元的助教獎獎金。對耿氏夫婦長期以來的善舉,貴州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專門爲這對夫婦頒發了“希望工程愛心獎”。並特地在康德基金會捐建第12所希望小學時,把貴州受捐的第300所希望學校的榮譽給了耿氏夫婦,這就是以耿氏夫婦愛女之名命名的貴定縣廣宜希望小學。

他們說,我們在不斷受到感動

因爲受到感動,所以他們加入到希望工程的行列中;因爲受到感動,所以他們成立康德基金會,把建校助學的善舉當做一輩子的事業來做,也正是因爲受到感動,他們在不斷無私地付出……按基金會每年捐建三所希望小學的計劃,到2003年康德基金會4年捐建的學校應該有12所,那麽康德基金會在湖南桑植捐建的那所希望小學,即基金會在中國大陸捐建的第13所希望小學又是怎麽多出來的呢?

這件事情還要從湖南桑植縣白族鄉一位村民喻忠明說起。喻忠明是一個在沿海城市打工多年的打工仔。2002年9月,他在深圳一家報紙上看到了一條有關耿興民夫婦捐資助學的消息,當即給耿氏夫婦寫來一封長達5頁的求助信。他們感動於一個打工仔爲了家鄉的孩子的一片苦心,耿氏夫婦當即指示王立禮與桑植縣有關部門聯繫,證實了喻忠明信中所說情況屬實。

儘管基金會當年捐建3所學校的工作已經完成,但是耿氏夫婦在閱讀了湖南方面送來的材料和相關的照片之後當即決定,基金會要打破慣例,在湖南桑植縣再多捐建一所學校。王立禮很快給湖南方面匯去了建校的基金,康德基金會“計劃外”的捐建學校──第13所希望學校就此誕生。

  • 他們也還爲希望小學的一位普通女教師送別考察人員流下的淚而感動。因爲那老師是爲孩子們得到資助而流淚的。
  • 他們爲一位在深圳打工的土家族打工妹而感動。打工妹只是一位鄰家的姐姐,她爲鄰家失學的妹妹給康德基金會寫信。
  • 他們感動她自己能力微薄卻這樣盡力地去幫助別人家的兄弟姐妹。僅用了10天時間,失學的孩子又高高興興地走進課堂……

他們感動齊齊哈爾市對台辦到深圳來招商,回程去黃田機場路上,得悉耿氏夫婦的善舉而臨時轉到康德基金會,不忘爲那裏惟一的窮山碾子山區的孩子“請命”,過後都笑言:對台辦到深圳招商,卻從康德基金會“招”了一個希望小學回去。這一“招”,把康德基金會的愛心由南方撒播到了中國的北疆……

大愛無邊~共撐一片晴朗天

不管在美國總部還是在大陸公司,耿氏夫婦都在不遺餘力地向員工宣講“人不僅是爲自己活著,更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爲社會奉獻愛心”的道理。即使是在與國外的客戶商談了生意之後,夫婦倆也不忘動員客戶奉獻愛心。在夫婦倆的鼓勵下,美國總部和中國大陸公司員工以及國外客戶已有50多人成了康德基金會的會員。

耿氏夫婦公司美國總部的會計師叫唐納德梁,在董事長夫婦的言傳身教之下,康德基金會成立後,他一次捐贈了5000美元。他的母親淩志敏女士也不甘落後,拿出3,000美元“養老錢”交到了基金會。得知桑植要多建一所希望小學後,淩志敏再次拿出10萬元錢。學校建好後,湖南方面把這所學校取名爲志敏希望小學。得知康德基金會2004年又計劃捐建6所希望小學,超出原計劃的一倍,他表示還要拿出15萬元人民幣,在貴州省再捐一所希望小學。

廣明公司的許多客戶都在爲康德基金會感動。佛山市金陽工藝有限公司是耿氏夫婦企業的第一個大陸供應商,董事長蘇啓明被耿氏夫婦的善舉感動,毅然成爲基金會的會員,捐出20萬元人民幣建貴州明達希望小學。永順通拖車公司也是廣明公司的供應商,聽說康德基金會要爲貴州希望小學捐贈一批圖書,立刻派出一輛貨車,開了3天3夜,免費把書拉到貴州。

耿董事長一家自然也不甘人後。21歲的耿廣宜是董事長的掌上明珠,紐約大學藝術表演系3年級學生。耿氏夫婦爲鼓勵兒女參與到獻愛心的事業中來,特地請兒女爲基金會取名。廣宜翻遍字典,最後爲基金會取了個 Candor(譯音爲康德)的英文名字,意即正直、光明。耿氏夫婦欣然採納了女兒的意見,這就是康德基金會名字的來由。

在父母的影響下,耿廣宜在2003年時把自己在臺灣第一次拍片的全部片酬,捐助了貴州省17名失學的小學生;2004年並打算將第一次到大陸開拍的30集電視連續劇“琉璃之戀” 的所得,繼續在湖南獨力捐建另一所希望小學。在所捐建的希望學校中,有繼文希望小學,繼文是董事長的父親;還有靜貞希望小學,靜貞是董事長的母親;耿先生表示將在2005年時,再繼續捐希望小學來紀念他的祖母,以示子孫對長輩的孝敬之心……

去年2月,貴州省大方縣中學初二的汪能同學患再生障礙性貧血,家中欠下了6萬多元的鉅額債務,父母急得束手無策。負責打理基金會一切事務的執行總監王立禮,在與貴州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領導通話中瞭解到這一情況後,馬上撥了1萬元寄給汪能同學檢查治療。

耿氏夫婦平時生活很節儉,他們個人不喜名牌,也不會瘋狂採購,更不到娛樂場所,吃飯與員工一樣到工廠食堂吃,但他們卻可以毫不吝嗇一次幾十萬地捐出去建一所希望學校。

他們常說,人一輩子就應持續不斷地作善事,給人送去光明是我們的快樂;若因我們的付出能感動更多的人也來做善事,也就是我們一生最大的心願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